无菌内裤的“精神胜利法”

2025-04-10 15:54

2025年的央视3·15晚会,用镜头戳破了中国一次性内裤产业的谎言。河南商丘的代工厂里,工人们手持喷枪,对着内裤上的污渍喷洒一种名为“枪水”的强力速干去污剂。

这液体呛鼻刺眼,既不能杀菌,还可能残留化学毒素。也许人家心里想的是:“看哪儿脏就喷哪儿,反正包装上印了灭菌标,你们城里人讲究这个!

在这里工厂,“纯棉”包装盒是定制的,长绒棉的广告词是编的,只要消费者不拆开摸,这谎言就永远成立。

“灭菌”是用标签来灭的,工人一边啃油饼一边缝内裤,但只要贴上“环氧乙烷灭菌变色标”后,垃圾堆里也能产出无菌圣品。

而质检呢报告全靠买,亲不见直播间主播挥舞的检测证书吗?还有品牌方的严格品控,不过是每年收代工厂0.5元/条的贴牌费。

这场景让人想起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,头上生了癞疮疤,便不许人说“癞”、“光”、“亮”这几个字,最后连“灯”、“烛”都讳了。如今的浪莎们,何尝不是在玩同一套把戏?按照阿Q的说法就是“NND,消毒么,不就是用枪水喷两下?当年在土谷祠里捉虱子,也没这般讲究!”

品牌装聋,平台作哑

浪莎一边在官网挂出“不做不良品”的宣言,一边将大部分产品交给健芝初医疗代工。被曝光后,其天猫旗舰店连夜下架商品,客服对质问“已读不回”,仿佛那些印着“孕妇专用”的内裤从未存在过。

在某批发网上,商家公然提供“500条起订、无需资质”的代工服务。直播间里,主播们拿着伪造的灭菌视频高喊:“家人们放心冲,这可比公共厕所干净!”

而监管呢,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苦笑着对记者说:“这些厂子今天查封,明天换个法人就能重开。我们追查的速度,赶不上他们造假的效率。”

这不由得又想起阿Q在赌场输光钱后的反应,他狠狠抽自己两耳光,仿佛挨打的是别人。如今的产业链玩家们,不也靠着这套“精神麻醉法”活得滋润?

消费者明知是坑,不得不跳

“女人……假正经!”阿Q调戏吴妈时,总把对方的不从理解为故作矜持。今天的消费者面对“无菌骗局”,竟也陷入类似的荒诞。

出差族无奈:“知道这些内裤可能比马桶垫还脏,但总不能带着电煮锅给内裤消毒吧!”

产后妈妈也有焦虑,月子中心推荐“医用级灭菌内裤”,8元/条的高价买来安全感,却不知这些产品连代工厂老板都不敢用。

直播间的主播一句“倒数三秒上链接”,让“灭菌”、“纯棉”成了新时代的“阿弥陀佛”,仿佛念够次数就能驱邪避灾。

行业自救,刻不容缓

首先要解决标准之困,一次性内裤该归类为“卫生用品”还是“纺织品”?当前标准的模糊性,让企业能像阿Q钻赌场规则漏洞般肆意妄为。

还有监管之惑,查封行动看似雷厉风行,但涉事企业“0人参保”和“100万注册资本”的资质,早该在注册阶段就被识破。

浪莎股份2024年靠贴牌代工赚得盆满钵满,代工厂贴牌代工生产占比均超过85%,公司对贴牌产品有自主定价权,承担主要责任,拥有运营权。这种“只收钱不担责”的模式,比未庄的赵太爷还精明。

网友们心里只得大喊:“救救孩子……不,先救救成年人的内裤吧!”

从精神胜利到真实维权

当央视镜头对准这个日产量200万件、年销售额12亿元的“中国一次性内裤之都”时,消费者终于看清了那些标着“环氧乙烷灭菌”、“医用级无菌”的包装袋里,装的不仅是劣质产品,更是整个产业链的集体谎言。

当浪莎、贝姿妍们连夜下架商品,我们需要一场更真诚的反思,究竟是谁在纵容灭菌骗局?普通人又该如何跳出穿脏内裤的荒诞循环?

依阿Q看,首先将生产环境动态监控、消毒工序纳入强制性认证(参考日本《药事法》),推行“一物一码”溯源系统。

其次,需要责任捆绑,品牌方必须公开代工厂信息,消费者可追溯索赔(如欧盟生态标签模式)。

再者,政府补贴企业升级灭菌设备(如等离子灭菌技术),让小微作坊也能合规生产。

同时给消费者一点自救指南,第一,真正经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,包装透析纸会因气体渗透变色,而非提前印刷。

第二,警惕3元以下陷阱,纯棉材质+正规灭菌成本至少5元/条,低价产品≈劣质代名词。

第三,活用天眼查等武器,代工厂若参保人数为0、注册资本仅百万,其灭菌可信度约等于阿Q的“革命成功论”。


当浪莎们忙着下架商品、删除链接时,消费者却在社交媒体上发明了新成语:“灭菌式敷衍”。

这让人想起阿Q的终极哲学:“人生天地间,大约本来有时要穿脏内裤的。”